皕晟百科
ENCYCLOPEDIAS
|
【技術審評報告】腸息肉電子下消化道內窺鏡圖像輔助檢測軟件(CQZ2200536)受理號: CQZ2200536
醫療器械產品注冊技術審評報告
產品中文名稱: 腸息肉電子下消化道內窺鏡圖像輔助檢 測軟件 產品管理類別: 第三類 申 請 人 名 稱:武漢楚精靈醫療科技有限公司
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 醫療器械技術審評中心
— 1 —
目 錄
基本信息 3 一、申請人名稱 3 二、申請人住所 3 三、生產地址 3 技術審評概述 4 一、產品概述 4 二、臨床前研究概述 5 三、臨床評價概述 8 四、產品受益風險判定 9 綜合評價意見 10
— 2 —
基本信息
一、申請人名稱 武漢楚精靈醫療科技有限公司 二、申請人住所 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高新大道 818 號武漢高科醫療器械 園 B 地塊一期B10 棟 5 層 03 號(自貿區武漢片區) 三、生產地址 武漢東湖新技術開發區高新大道 818 號武漢高科醫療器械 園 B 地塊一期B10 棟 5 層 03 號(自貿區武漢片區)
— 3 —
技術審評概述
一、產品概述 (一) 產品結構及組成 產品以光盤形式提供, 以單機方式安裝使用。軟件功能模 塊包括:用戶登錄模塊、下消化道影像監測模塊(包括下消化 道自動識別、回盲部位監測、進鏡和退鏡時間監測、腸鏡退鏡 速度監測功能)、下消化道病灶識別模塊 (包括息肉識別、病灶 采圖功能)、系統管理模塊、軟件退出模塊。 (二) 產品適用范圍 本產品在醫療機構使用,供執業內窺鏡醫師用于成人結腸 內窺鏡檢查時,在內窺鏡圖像處理器輸出的獨立視頻圖像中實 時顯示疑似息肉的區域。該信息僅供參考, 醫師應根據內窺鏡 圖像結合患者病情評估是否存在息肉,不得僅憑該信息進行臨 床決策。產品僅適用于指定型號的電子內窺鏡及圖像處理器, 在白色光源(普通光)模式下使用。 (三)型號/規格 EA PC-LGI, 發布版本 V1.0 (四)工作原理 該產品為獨立軟件,基于深度學習技術進行核心算法設計,
— 4 —
用于在電子下消化道內窺鏡檢查時輔助檢測疑似息肉的位置, 輔助醫生進行內窺鏡檢查。產品包含客戶端和服務端軟件,采 用 C/S 架構方式, 以單機方式部署。產品僅適用于指定型號的 電子下消化道內窺鏡及相應的圖像處理器,僅限用于白色(普 通光)光源。 客戶端軟件從電子內窺鏡圖像處理器輸出的視頻流中導入 視頻圖像信號,抓取圖片幀后發送到服務端,服務端調用下消 化道影像監測(包括下消化道自動識別、回盲部位監測、進鏡 和退鏡時間監測、腸鏡退鏡速度監測功能) 和下消化道病灶識 別(包括息肉識別、病灶采圖功能) 模塊的各項功能,分別對 圖像進行處理后返回到客戶端,客戶端再向操作醫師展示結果 和渲染后的界面,顯示在單獨的顯示器上,原始內窺鏡圖像顯 示不受影響。軟件最終將疑似息肉位置在圖像中以方框進行標 記,并自動存儲當前幀圖像。 二、臨床前研究概述 (一) 產品性能研究 申請人提供了產品性能研究資料以及產品技術要求的研究 和編制說明,給出了軟件相關的功能性、安全性指標的確定依 據。產品技術要求中各指標依據產品自身特定確定,質量要求 參考 GB/T 25000.51-2016 執行。
— 5 —
(二) 軟件研究 申請人按照《醫療器械軟件注冊技術審查指導原則》的要 求,提交了軟件描述文檔和相關技術資料。軟件發布版本號為 V1.0。軟件各功能模塊采用串行/并行相結合的設計方式: 下消 化道自動識別后,并行開啟進鏡耗時、回盲部監測、息肉識別 模塊; 當檢測到回盲部后結束回盲部監測和進鏡耗時, 同時開 啟退鏡耗時和退鏡速度監測模塊; 當識別到息肉時, 自動進行 病灶采圖。 (三) 網絡安全研究 產品通過 SDI 接口接收從電子內窺鏡圖像處理器獲取的影 像數據, 客戶端軟件和服務端軟件內部通過 HTTP 協議進行數 據交互,不涉及對外數據傳輸。 申請人提供了網絡安全描述文 檔和相關安全風險驗證資料。 (四) 深度學習算法 產品共 3 個功能采用了深度學習算法,分別是息肉識別、 回盲部監測、下消化道自動識別, 申請人根據《人工智能醫療 器械注冊審查指導原則》提交了基于算法研究資料,包括數據 多樣性分析、數據標注質控、訓練數據量-評估指標曲線、算法 性能評估、算法性能影響因素分析、重復性和再現性等研究資 料,證實算法性能滿足設計要求。三個模塊分別獨立開發驗證,
— 6 —
提供各自的訓練數據和測試數據以及算法性能驗證資料。 1.息肉識別:針對各項算法性能影響因素進行了分類分析, 分別選取靜態圖片集和視頻集進行測試,整體結果符合預期要 求。 2.回盲部監測:基于回盲部識別模型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類 分析, 分別選取靜態圖片集和視頻集進行測試,結果符合預期 要求。 3.下消化道識別:基于體內體外模型的影響因素進行了分類 分析,選取靜態圖片集進行測試, 結果符合預期要求。 (五) 退鏡速度算法 申請人提供了退鏡速度監測功能的算法描述和驗證資料。 該算法可基于前后圖像之間的相似度, 來判斷當前的退鏡速度, 并給出相應的參考區間。 申請人提供了算法可靠性驗證資料、 算法性能驗證資料、以及相關臨床研究文獻,證實該功能可滿 足預設臨床需求。 (六) 延遲 申請人提供了軟件延遲的研究資料。軟件延遲共包括 3 個 方面:采集卡延遲、視頻渲染延遲、息肉識別延遲。通過對不 同階段延遲進行測試,結果顯示產品整體最大延遲可滿足臨床 使用需求。
— 7 —
三、臨床評價概述 申請人選取臨床試驗路徑開展臨床評價,臨床試驗在境內 三家臨床試驗機構開展,采用前瞻性、平行對照研究,考慮 20% 脫落率,最終樣本量為 1360 例。臨床試驗的試驗組為醫生在 AI 輔助下進行腸鏡檢查, 對照組為醫生在常規腸鏡下進行腸鏡 檢查,金標準由專家通過下消化道視頻進行判斷。金標準的構 建方法是由兩位經驗豐富的消化內科專家(5 年以上內鏡操作經 驗且操作例數>3000 例結腸鏡檢查) 對已采集腸鏡視頻進行判 斷;若兩位專家不一致,則由第三位消化內科專家(8 年以上內 鏡操作經驗且操作例數≥5000 例結腸鏡檢查)進行仲裁。 臨床試驗主要評價指標包括病灶水平息肉病變識別的敏感 性、患者水平息肉病變識別的特異性,次要評價指標包括腸道 清潔度評價、氣泡評分等,安全性評價指標為不良事件發生率。 臨床試驗結果顯示: 醫生在 AI 輔助下息肉檢出敏感性(以 息肉為單位) 為 84.87% ( 95CI:82.76%,87. 17%),優于醫生 獨立檢出敏感性 72% ( 95CI:69.43%,74.71%),兩組率差為 12.63% ( 95CI:9. 17%,16.08%), P<0.001;醫生在 AI 輔助下 息肉檢出特異性(以受試者為單位)為 100% ( 95CI:98.5% , 100%),試驗組和對照組兩組率差為 0.00% ( 95CI:- 1.42% , 1.55%),非劣于醫生獨立檢出特異性。另外,分別在不同尺寸
— 8 —
( ≥10mm 、6-9mm 、≤5mm)、位置(盲腸和升結腸、橫結腸、 肛管) 以及形態(有蒂、亞蒂、扁平或廣基) 等方面對檢出息 肉能力進行了亞組分析。未發生與器械相關的不良事件,未發 生器械缺陷,產品的安全性得到驗證。 四、產品受益風險判定 本產品在醫療機構使用,供執業內窺鏡醫師用于成人結腸 內窺鏡檢查時,在內窺鏡圖像處理器輸出的獨立視頻圖像中實 時顯示疑似息肉的區域,輔助醫生對內窺鏡圖像中是否存在息 肉病變進行識別。 臨床試驗結果顯示, 醫生在本產品輔助下能 夠一定程度上提高息肉檢出率。 本產品存在誤報或漏報的風險,漏報可能導致無臨床效果 的增益, 誤報可能會給內鏡醫師造成干擾從而延長手術時間。 根據申請人提供的申報資料,經綜合評價,在目前認知水 平上,認為該產品的上市為適用人群帶來的受益大于風險。
— 9 —
綜合評價意見
該產品為創新醫療器械 (受理號 CQTS2000190)。依據《醫 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國務院令第 739 號 )、《醫療器械注冊與 備案管理辦法》(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令第 47 號) 等相關醫 療器械法規與配套規章,經對申請人提交的注冊申報資料進行 系統評價, 申報產品符合安全性、有效性的要求,符合現有認知 水平,建議準予注冊。
2023 年 4 月 20 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