皕晟百科
ENCYCLOPEDIAS
|
【指導原則】醫用呼吸道濕化器注冊審查指導原則醫用呼吸道濕化器注冊審查指導原則
本指導原則旨在指導注冊申請人對醫用呼吸道濕化器注冊申報資料的準備及撰寫,同時也為技術審評部門審查注冊申報資料提供參考。 本指導原則是對醫用呼吸道濕化器的一般要求,申請人應依據產品的具體特性確定其中內容是否適用。若不適用,需具體闡述理由及相應的科學依據,并依據產品的具體特性對注冊申報資料的內容進行充實和細化。 本指導原則是供注冊申請人和技術審評人員使用的指導性文件,不包括審評審批所涉及的行政事項,不作為法規強制執行,請在遵循相關法規的前提下使用本指導原則。如果有能夠滿足相關法規要求的其他方法,也可以采用,需要提供詳細的研究資料和驗證資料。 本指導原則在現行法規和標準體系以及當前認知水平下制定,隨著法規和標準的不斷完善,以及科學技術的不斷發展,相關內容將適時進行調整。 一、適用范圍 本指導原則所指的醫用呼吸道濕化器,是用于濕化輸送給患者的呼吸氣體的醫用電氣設備,通常與呼吸治療設備配合使用,一般由主機、貯水箱和一些附件組成。 當前,一些呼吸治療設備也集成了濕化器,如睡眠呼吸暫停治療設備、高流量呼吸治療設備。本指導原則也適用于這些設備的濕化器部分。 二、注冊審查要點 (一)監管信息 1.產品名稱 產品名稱應為通用名稱,并符合《醫療器械通用名稱命名規則》等相關法規、規范性文件的要求,如“醫用呼吸道濕化器”等。 2.管理類別和分類編碼 產品按第二類醫療器械管理,分類編碼為08-05-02。 3.注冊單元劃分 注冊單元按照《醫療器械注冊單元劃分指導原則》的要求,原則上以產品的技術原理、結構組成、性能指標和適用范圍為劃分依據。 加熱濕化控制技術原理差別較大的產品,建議劃分為不同的注冊單元。貯水箱、氣體溫度傳感器、加熱連接線等部件可以和主機劃分為同一個注冊單元。 (二)綜述資料 1.產品描述 1.1描述產品的結構組成。醫用呼吸道濕化器產品一般由主機、附件(如有)組成,根據產品實際情況提供產品主機、附件的實物圖、圖示和連接示意圖,結合實物圖、圖示和連接示意圖,對產品的結構組成進行詳盡描述。描述的內容包括主機和附件的結構、尺寸、材料、重量等。 主機一般由溫度控制模塊和用戶界面組成。 1.2結合用戶界面,對產品具備的功能、性能和臨床使用流程進行描述。
圖1 醫用呼吸道濕化器示意圖
1.3提供產品的加熱濕化控制原理圖,原理圖應能體現各關鍵部件信息,包括溫度控制模塊(含各種傳感器)、濕化室和加熱連接線等。前述一些部件可能和主機不在同一個注冊單元內,申請人仍舊應該結合這些部件對產品的工作原理進行描述。 結合加熱濕化控制原理圖,詳細說明氣體溫度和濕度的控制、監測和報警(如有)原理,對不同氣體流量、不同臨床場景(無創、有創通氣等)等條件下的產品工作原理進行詳細描述。 2.適用范圍、禁忌證 2.1適用范圍 產品用于濕化輸送給患者的呼吸氣體。 適用人群:視產品設計,可以用于成人、兒童、嬰兒等。 適用環境:明確產品的使用場所,如醫院、家庭等使用場所。 如果產品可以在特殊環境使用,也應進一步說明,如急救轉運、高海拔條件下使用等。 2.2禁忌證:暫未發現。 3.不良事件歷史記錄 醫用呼吸道濕化器相關的不良事件報告主要有濕化罐水位低未報警或誤報警、濕化器與加熱型呼吸管路錯誤聯合使用導致呼吸管路過熱、管路熔化、患者燒傷、著火等。 申請人應關注并收集同類產品以及申報產品注冊周期內的不良事件歷史記錄,可通過發布的不良事件資料庫中查詢相應不良事件數據?梢援a品名稱為方向開展醫療器械不良事件查詢,通過在已選擇的數據庫的檢索頁面輸入預期要進行查詢的醫療器械產品名稱,通過限制檢索時間進行相關產品不良事件信息收集。 (三)非臨床資料 1.風險管理資料 產品的風險管理報告應符合GB/T 42062《醫療器械 風險管理對醫療器械的應用》的有關要求,審查要點包括: 1.1產品安全性特征判定是否準確(依據YY/T 1437); 1.2危害分析是否全面(依據GB/T 42062附錄C); 1.3風險可接收準則,降低風險的措施及采取措施后風險的可接收程度,是否有新的風險產生。 根據GB/T 42062《醫療器械 風險管理對醫療器械的應用》,對“醫用呼吸道濕化器”已知或可預見的風險進行判定,產品在進行風險分析時至少應包括以下的主要危害(詳見附件),企業還應根據自身產品特點確定其他危害。針對產品的各項風險,企業應采取應對措施,確保風險降到可接受的程度。 2.產品技術要求應包括的主要性能指標 不同的醫用呼吸道濕化器產品其參數根據設計要求會有所區別。本指導原則列出此類產品可能涉及的重要性能參數,注冊申請人可根據自身產品的技術特點制定性能指標的具體要求。若企業宣稱產品還具有其他工作模式應同時考慮制定相應的性能和功能要求。 2.1主機技術指標要求 以下指標依據YY 9706.274標準要求列出,若標準更新,申請人應引用當下現行標準。申請人要求若高于標準可按申請人要求執行。 2.1.1氣體流量范圍及濕化輸出:應明確不同條件下的氣體流量范圍及對應的氣體濕化輸出; 2.1.2被測氣體溫度監護裝置:溫度顯示范圍:至少為25-45℃,精度:≤±2℃; 2.1.3運行噪音(距設備1米):≤50dB(A); 2.1.4操作者可設置參數:應明確操作者可設置的參數,預期用于有創通氣治療的至少應包括患者端氣體溫度設置; 2.1.5參數鎖定功能(如適用):包括輸送氣體溫度鎖定; 2.1.6預熱時間:應明確最大預熱時間; 2.1.7報警裝置(如適用):如患者端超溫報警、患者端低溫報警、患者端低濕度報警、水量低報警或缺水報警、主機加熱模塊超溫報警,應符合YY 9706.108的規定。 2.2貯水箱性能指標要求(如有) 2.2.1貯水容量 應明確最大水位線的容量; 2.2.2接頭 圓錐接頭應符合YY/T 1040.1接頭要求; 2.2.3最大承受壓力 應明確最大承受壓力,持續3min,應無開裂現象; 2.2.4液體密封性 加水至最大水位線時,加入最大承受氣壓,應無滲漏現象; 2.2.5無菌或微生物限度 若出廠是為無菌狀態,則應制定無菌指標。使用前無需清潔、消毒的非無菌使用產品,應對其微生物限度進行評價,同時可參考《中華人民共和國藥典》中微生物限度藥典檢查法進行檢測; 環氧乙烷殘留量:若經環氧乙烷滅菌,則環氧乙烷殘留量指標應符合GB/T 16886.7的要求; 微生物限度限值要求:使用前無需清潔、消毒的非無菌使用產品,不得檢出大腸菌群、致病性化膿菌;細菌總數應≤200cfu/g、真菌菌落總數≤100cfu/g。 2.3軟件功能 應符合《醫療器械軟件注冊審查指導原則》中第九章注冊申報資料補充說明中關于產品技術要求性能指標的建議內容。 2.4安全要求 產品應符合GB 9706.1、YY 9706.274、YY 9706.102、YY 9706.108(如有)標準的要求。 對于預期在家庭環境或其他非專業醫療環境下使用的設備,應符合YY 9706.111標準的要求。 3.同一注冊單元內檢驗典型性產品確定原則 3.1典型產品應是同一注冊單元內能夠代表本單元內其他產品安全性和有效性的產品。 3.2產品的加熱濕化控制、濕化罐結構設計等因素決定了產品的性能,如果前述因素差別較大,應分別進行驗證。 4.研究資料 4.1產品性能研究 建議申請人結合YY 9706.274標準開展以下相關研究,提交相應研究資料,包括研究方案和研究報告。研究方案應包括研究目的、可接受標準、試驗過程等。 濕化輸出性能研究:提交濕化輸出性能研究,研究產品在正常使用時聲稱的流量、設置、環境溫度和進氣口溫度和濕度范圍內,在患者連接口的濕化輸出性能。 溫度控制性能研究:提交溫度控制性能研究,研究產品設定溫度的準確性,研究初始溫度(23℃±2℃)到設定溫度所需的時間。 溫度監護性能研究:如果具有氣體溫度監護功能,提交溫度監護精度研究資料。 呼吸管路加熱性能研究:如果可以控制呼吸管路加熱絲的工作,提交相應的研究資料。 報警性能研究:如果具備報警功能,提交報警性能研究資料。 危險的防護研究:防止超溫的研究,防火研究等。 4.2生物相容性評價研究 評價與患者直接或間接接觸部分的生物相容性,例如氣體溫度傳感器、濕化罐等。生物相容性評價可以根據YY/T 1778.1開展。生物學評價過程中應當注重運用已有信息(包括材料、文獻資料、體外和體內試驗數據、臨床經驗、安全使用的歷史等)。 生物相容性評價研究資料應當包括:生物相容性評價的依據和方法,產品所用材料的描述及與人體接觸的性質、材料應用歷史,實施或豁免生物學試驗的理由和論證,對于現有數據、安全使用歷史或試驗結果的評價。 4.3滅菌/消毒工藝研究 終端用戶滅菌/消毒:對于首次使用前需要用戶滅菌/消毒、或者可再用器械的再次使用前需要用戶滅菌/消毒的,應當明確推薦的消毒劑、消毒工藝(方法和參數)以及所推薦消毒方法確定的依據,并且應提供所推薦的滅菌/消毒工藝有效性的分析評價。此外,應提供多次重復處理對設備安全及有效性的影響的研究資料。 殘留毒性:如滅菌/消毒使用的方法可能會出現殘留,應明確殘留物信息及采取的處理方法并提供研究資料。 4.4產品有效期和包裝研究 參考《有源醫療器械使用期限注冊技術審查指導原則》開展產品使用期限的研究。 貨架壽命(若適用):對于濕化器的附件,提供貨架壽命的研究資料。對于一次性使用附件,提供最長使用時間的研究資料。 對于有限次重復使用的濕化器的附件,提供使用次數的研究資料。 針對需要清洗消毒的濕化器的部件,應考慮清洗消毒對使用期限的影響。如提供濕化罐(如適用)、氣體溫度監測傳感器(如適用)有限次使用部件的使用次數驗證資料?梢詮木鹊慕档褪欠駮绊懙綕窕鞯幕景踩c基本性能去分析作為停用的條件。 包裝及包裝完整性:在宣稱的貨架壽命期內以及運輸儲存條件下,保持包裝完整性的依據以及保持產品性能的分析研究,應特別研究在貨架壽命期結束以及經過宣稱耐受的運輸儲存條件下對產品性能的影響。 4.5軟件研究 軟件安全級別應至少歸為中等,按照《醫療器械軟件注冊審查指導原則》和《醫療器械網絡安全注冊審查指導原則》(如適用)的相關要求提交產品軟件研究資料。 4.6其他研究(如適用) 產品具有新技術特性時,應提交相關研究資料,以證明產品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5.其他資料 該產品為免于進行臨床評價的醫療器械。申請人按照《列入免于臨床評價醫療器械目錄產品對比說明技術指導原則》,從基本原理、結構組成、性能、安全性、適用范圍等方面,證明產品的安全有效性。 (四)臨床評價資料 該產品列入《免于臨床評價醫療器械目錄》,申請人無需提交臨床評價資料。若無法證明申報產品與《免于臨床評價醫療器械目錄》所述的產品具有基本等同性,應按照《醫療器械臨床評價技術指導原則》提交臨床評價資料。 (五)說明書和標簽樣稿 產品說明書和標簽應當符合《醫療器械說明書和標簽管理規定》和GB 9706.1、YY 9706.102、YY 9706.274以及其他適用標準中關于說明書和標簽的相關要求。 同時關注以下內容: 1.應明確該設備在經過培訓的醫務人員指導下使用。 2.應明確設備的使用環境并應告知不在規定的環境條件下使用可能導致的風險。例如,環境溫度要求、電源要求等;適用的海拔高度、是否適合在富氧環境使用等。 3.若不可在具有易燃氣體、富氧環境中使用,應警告設備距離易燃氣體或氧源至少1米。 4.應明確設備不可在沒有氣源的情況下使用。 5.應明確對操作人員的要求。 6.應明確使用時,設備的放置高度要低于患者呼吸道。 7.應明確告知產品所適配的呼吸管路的規格(接口直徑、管路長度、以及對于可連接加熱呼吸管路的濕化器告知用戶適合連接的呼吸管路的額定功率及輸出電壓)。 8.應明確給出設備以及附件的清潔或消毒方法(包括首次使用和重復使用時)及必要的處理、清洗周期、更換周期、更換說明、最大可重復清洗/消毒的次數以及不能再使用的判定標準。 9.應明確軟件的功能、使用限制、輸入輸出數據類型、必備軟硬件、最大并發數、接口、訪問控制、運行環境(若適用)、性能效率(若適用)等信息,明確軟件發布版本。 (六)質量管理體系文件 1.產品生產制造相關要求 應當明確產品生產工藝過程,工藝過程可采用流程圖的形式,且應結合產品實際生產過程細化產品生產工藝介紹,應能體現出外協加工部分(如有)、半成品加工過程。工藝流程圖中應明示關鍵工序、特殊過程(如有)、過程控制點、各工序對環境的要求、使用的相關設備以及對設備精度的要求等,并說明其每道工序的操作說明及接收和放行標準,同時對過程控制要點進行詳細說明。 2.生產場地 應詳細說明產品研制場地、生產場地地址、生產工藝布局、生產環境要求及周邊情況。有多個研制、生產場地,應當概述每個研制、生產場地的實際情況。 三、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醫療器械監督管理條例: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務院令第739號[Z]. [2]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醫療器械注冊與備案管理辦法:國家市場監督管理總局令第47號[Z]. [3]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醫療器械說明書和標簽管理規定: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令第6號[Z]. [4]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醫療器械分類規則: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令第15號[Z]. [5]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醫療器械通用名稱命名規則: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令第19號[Z]. [6]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醫療器械分類目錄: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總局公告2017年第104號[Z]. [7]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醫療器械注冊單元劃分指導原則:總局通告2017年第187號[Z]. [8]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醫療器械審評中心.醫療器械網絡安全注冊審查指導原則(2022年修訂版):國家藥監局器審中心通告2022年第7號[Z]. [9]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醫療器械審評中心.醫療器械軟件注冊審查指導原則(2022年修訂版):國家藥監局器審中心通告2022年第9號[Z]. [10]國家藥品監督管理局.醫療器械臨床評價技術指導原則:國家藥監局關于發布醫療器械臨床評價技術指導原則等5項技術指導原則的通告2021年第73號[Z]. [11]GB/T 4999,呼吸麻醉設備術語[S]. [12]GB 9706.1,醫用電氣設備 第1部分:基本安全和基本性能的通用要求[S]. [13]GB/T 14710,醫用電器環境要求及試驗方法[S]. [14]GB/T 16886.1,醫療器械生物學評價第1部分:風險管理過程中的評價與試驗[S]. [15]GB/T 42062,醫療器械風險管理對醫療器械的應用[S]. [16]YY/T 0466.1,醫療器械用于醫療器械標簽、標記和提供信息的符號第1部分:通用要求[S]. [17]YY/T 0466.2,醫療器械用于醫療器械標簽、標記和提供信息的符號第2部分:符號的制訂、選擇和確認[S]. [18] YY/T 0664,醫療器械軟件 軟件生存周期過程[S]. [19]YY/T 1778.1,醫療應用中呼吸氣體通路生物兼容性評價 第1部分:風險管理過程中的評價與試驗[S]. [20]YY9706.102,醫用電氣設備 第1-2部分:基本安全和基本性能的通用要求 并列標準:電磁兼容 要求和試驗[S]. [21]YY 9706.108,醫用電氣設備 第1-8部分:基本安全和基本性能的通用要求 并列標準:通用要求,醫用電氣設備和醫用電氣系統中報警系統的測試和指南[S]. [22]YY 9706.274,醫用電氣設備 第2-74部分:呼吸濕化設備的基本安全和基本性能專用要求[S]. [23]YY 9706.111,醫用電氣設備 第1-11部分:基本安全和基本性能的通用要求 并列標準:在家庭護理環境中使用的醫用電氣設備和醫用電氣系統的要求[S]. [24]RESTREPO R. WALSH B. Humidification During Invasive and Noninvasive Mechanical Ventilation: 2012. AARC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 Respiratory Care 2012;57(5):782-788.
附件 表1產品主要危害因素
|